王高升博士应邀在南京大学开展学术讲座

    ---

    

   由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主办,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2020年1111日上午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美术馆隆重开展。伴随着这次百年一遇的旷世大展同时展开的是多达十场的系列学术讲座。


   2020年11月11日下午两点,王高升先生为我们带来了“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系列讲座的第二讲,题目为“曾熙李瑞清书法艺术风格及观念比较——兼谈曾、李书学理念的历史影响”。此次讲座在南京大学美术馆举行,南大文学院程少轩教授主持讲座。


    王高升博士祖籍河北衡水,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王高升博士首先介绍了曾熙、李瑞清的艺术交游、书画鉴藏活动,指出正是二人的“金石之交”,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另,曾李也从何绍基《张迁碑》《石门颂》二碑的临作中汲取了诸多养分。其次,王高升博士结合曾李具体作品,通过对真草篆隶笔势的比较分析,指出李瑞清取法于北宗,曾熙则取法于南宗,即所谓“南曾北李”:北宗气势雄强,固李用笔多方折,有“折肩”结体斜画紧结”,以内擫为主表现出六朝碑刻的严峻凌厉;而南宗圆浑雍容,固曾用笔圆转结体平画宽结”,以外拓为主表现出魏晋楷法的冲融散淡。虽有诸多差异,但二者的取法理路大致趋同,即由三代、秦汉而下溯六朝。此外,颤笔实为“顿挫提转”笔法“顿挫”能显阳刚生拙之美“提转”可见阴柔流便之致,颇具审美价值。最后,王高升博士讲解了曾李书学理念可见其异,但殊途同归二人都具以大篆为源”的统序意识和“从各体参通到书画参通”的变通意识在“以篆统摄各体”的学书次第和“作书宜先立品”的理念上也同。曾李去世后,其门生成立 “曾李同门会”,二人的书学观念和“目无二李,神游三代”的审美理想在张大千、胡小石、吴冠中等一代代门人中传承至今。


   王高升博士总结指出,在清末碑学书法每况愈下的时代背景下,曾熙和李瑞清对“循古”和“入古”有着准确的定位,他们以三代两汉篆隶为源头,对当时碑学书法特崇北碑的风气进行审视和修正,体现了独到眼光。他们提出“求篆必于金,求分必于石”的崇古溯源思想,进而对整个金文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创作实践,将大篆的审美意象和从中提炼出来的“颤笔”笔法融通到各体中去,既练就了屈铁断金般的笔墨功夫,又丰富了各体的艺术感染力,为书法创新打下了基础,为民国时期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今天的书法创作与教育也有深远影响。我们在品评时当具有自己的思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