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书法院叶培贵教授谈书法论文写作

    ---




一、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做研究,要清楚研究的基本类型,进一步说,当你准备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你这篇文章属于哪个类别。目前书法研究比较成形的大概有几个类型:史学、美学、批评、技巧。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北大著名史学家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其中提到了很多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的意见,对我们做研究非常有用。

第一个类型是书法史学,现在书法研究里史学占的比重最大;第二个类型是美学,通常与书论研究属于同类;第三个是批评,目前我们做得并不充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不少作者得到了很大的现实利益。所谓的批评,离不开史学,也离不开美学也就是书法理论。西方有时候是把理论和批评合在一起来看待。我们现在提倡开展文艺批评,因此批评越来越趋于独立。但根据这么些年来的观察,书法在批评方面可能是做得比较差的;第四个类型就是技巧,也就是书写技术的研究。从40年书法发展来看,技巧的研究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其实是有欠缺的。其中邱振中先生和启功先生在当代技法研究的理论化上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邱振中先生在技法方面,是形成了理论性的解说的,构建了理论性的框架。启功先生构建了黄金分割率的结构理论。其他还有很多研究,但多数只是一种教学性、辅导性的研究,而非真正的理论研究。


二、明确研究路径与方法
大家如果未来想在理论上做研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发展策略问题。具体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类型。再扩大开来,自己的整个学术发展方向,放在当下整个书法研究队伍里,如何定位?
根据我的判断,目前我们在史学方面总体上不缺人才,而且史学比较多的领域基本上都已经涉及。目前,传统史学研究给我们留的空间总体上是偏少的,也许需要寻求新方法来处理,才可能脱颖而出。当然传统史学也仍然还有空间,主要在明清以后尤其是清以后到民国,这是一个离我们时代比较近、人比较多、还没有被充分占据的领域。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地方的名流、地方性的书法,目前的研究总体上也还比较有限。


美学(理论)所占的比重目前比较小。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从1905年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书法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学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总体上是缺位的、缺席的。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个缺席的好坏,好的一面,就是它不受污染,特别纯粹;坏的一面则是失去了锻炼机会,如何应对各种学科日新月异的观念发展,等等,我们就很仓促,有时候就应对不了,无法跟其他学科真正对话,也解决不了我们当下要面对的好多问题。就此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这几本书可能会带来观念、方法上的一些拓展。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及其续编,是他在课堂上讲思想史研究方法,讲研究理念该有一些什么样的调整、什么样的变化,才能够推进我们的学术研究。巫鸿先生的《美术史十议》,这本书虽然谈的是美术,但是里面包含了可以扩展到书法研究的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他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叫“原境”。真正理解一件作品,理解它在当时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要想办法还原到它的原境中,在这个情境中再来重新审视它,然后才能展开有关的其他解说,才有可能读出作品背后隐藏着的更加丰富复杂的东西。另外他还非常强调一个问题,叫“原物”。,形象点儿说,比如把作品中的印章和题跋用现代化的技术去除,会发现整个作品的感觉发生了变化。这些理念和办法,不仅对美学(理论)研究有意义,而且可以应用到史学或者其他的研究中,它是有生发力的。
另外,赵一凡先生的《西方文论讲稿》对西方哲学尤其是文论有非常详细的解读。柯律格先生的《雅债》,把文徵明的文集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创建了一个新的研究艺术家作品、风格生成的新范式。


我想如果大家真能把这些书看进去,哪怕只能看懂十分之一,你的整个理念、整个研究思路都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批评不是单纯地指对这件作品或者对这个人的看法,它特别需要史学和理论作为基础。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两位理论家在《文学理论》这本书里,就专门提到批评、史学和理论其实是一体的。没有史学和理论的基础,批评其实是做不起来的。我在书法里还想特别加一个,就是技术的研究。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很多批评家,他在做批评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技术研究的准备,所以他的批评实际上就是感性式的,而不是真真正正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我个人甚至有一种感觉,书法批评真要做得好,它的突破口可能不是史学,也不是理论,首先是技术研究。技术理论的研究要真正能够达到一个高度,我们的批评就有可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关于技巧研究,想要达到理性科学的水平,甚至成为批评的基础,本身不能是散乱的,而需要理论化,对形式建立一个分析框架,然后通过这个分析框架对它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一套坚实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批评中。
过去我们觉得史学领域不太容易继续做研究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史学研究的观念过于拘泥传统。传统史学一般的研究大概是这样的路径,比如个案,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先说时代、家世和生平。而有些新史学的研究思路,是把史学和社会学整合在一起研究,以人际交往为切入点,探讨一个艺术家如何在自己艺术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不断塑造自己的艺术史的形象,这种做法就不一样了,有趣且生动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角度,我们这些年在书法研究里大家开始用得多了一点,就是接受学的角度。过去若干年的书法研究里,生成演变为两种较为多见的研究模型,一种是研究艺术家的经典化过程,一种是研究艺术家在他的时代,或者后来的时代是如何被人们叙述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对很多问题的研究,不是去追问事情本身,而是追问人们如何来讲它的。从叙事角度入手,这是西方学术实现了所谓“语言学的转向”以后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新的问题。史学里有一个很有后现代色彩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学者海登·怀特,他有一本书叫《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后现代这个词听着很可怕,实际上它不是洪水猛兽,它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探索。作者认为,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可以去还原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叙述。不同的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历史都是有差异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如此,我们其实可以展开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比如,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时代是怎么叙述的;有些不同的叙述中,反映了叙述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些什么东西;文学史里面有人专门做文学接受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来一个书法的接受史;比如某件作品的接受,或者某个时代在后代的接受史,都是可以研究的。


三、研究开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确定选题后要做学术史追寻。一是避免被指责抄袭,二是找到自己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前人研究的终点就是自己研究的起点。詹德优、谢灼华、彭斐章等的《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把各种资料来源到底该从哪去找、用什么书等,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这样我们就能先做好出发点的准备,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后面才好办。


四、研究框架及其他
研究文章的框架设定,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章节安排,而是需要明确文章要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学校里,研究生开题报告会上,老师们提得最多的词之一就是“问题意识”。
再说两个小的技术性问题。第一个是提要。提要是文献检索的重要依据。提要里最重要的是把结论写出来,而不是说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注释。要重视注释的写作规范,建议凡引必注。如果不注明,追究起来就是涉嫌抄袭。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注释做好了,在会读书的人那里产生的意义有时候会更大,因为他从你的注释里,可以了解你更深的学术思路、学术方法。


(本文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首届书法理论与创作研修班”授课内容,《中国书法报》编辑赵阳整理,已经叶培贵先生审阅。选自《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7期 总第207期 专栏版)

本机构号旨在分享有益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