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书法是文化还是艺术不如想想因何而书为谁而书

    ---
      书法当然是文化,这个不需要论证,谅无疑义。吃喝拉撒都是文化,何况书法。但书法是艺术么,这个多少还有些争议,不过如果换个说法,说书法是有艺术性或者艺术价值的,谅亦无疑义。那书法究竟是文化还是艺术?或者兼而有之?那到底是艺术多点好呢,还是文化多点好呢?鬼才知道!就特别想反问:那你说呢?土豆熬白菜,你说土豆多点好呢,还是白菜多点好呢?过年了,我什么年货都没有,只有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是先杀猪好呢,还是先杀驴好呢?
      有好事者甚至炮制出一些概念来:如艺术书法、文化书法,云云。贴标签这种玩法,有点像噱头,有炒作之嫌,而且越搞越乱,让人莫名其妙。任何有志于书的人,觉得文化不够,就多读书,觉得技巧欠佳,就多临帖,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又何必争论?!以文化书法的名义写出的字未必有文化,以艺术书法的名义写出的字也未必是艺术。标签什么也决定不了,最多只能是个理念或者立场,而这些能禁得起推敲么,我看未必。至于文化与技术孰先孰后,孰多孰少,孰重孰轻,鬼都说不清楚。从不同的方向爬山而已,在山顶上见就是了,你管我走的是哪条路呢?多此一举。所以,无需在这个问题上绕口令了,可能比比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样的问题还无聊131倍。不如说说你为何而书。问问自己的内心,你为何而书?

      抛开实用性的或者职业需要不提,现代人拿起古人的毛笔每天写写画画,为什么呢?能创造出生产力么?我觉得,书写的目的一般无非两个,而这两种目的往往交织在一起,潜藏在写字人的灵魂深处一是把写的结果呈现出来,让别人舒服(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赞美)一是把的过程示出来,让自己舒服(心灵得到释放或者慰藉,修心养性之类)。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使自己舒服。因为如果让别人舒服了,或者可以捞名,或者可以得利,终究还是让自己舒服。人都会主动干使自己舒服的事,而不是让自己不舒服。当然,自虐狂除外。

       刻意于写字结果的,目标明确,就是要达到技术上的无可挑剔,和艺术上的完美实现,那怎么来证实呢?无非是同行评议。走马灯一样参加各种展览,请各种名家大家巨匠题词写序,一路折腾,尽可能地在聚光灯下显形,累并快乐着,总会有所斩获。其实同行评议往往并不可靠,且不说同行也有走眼的时候,专家大家也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专大,单人情的这一关,就会扭曲判断,消解客观与公正。人都喜欢顺情说好话,就算评委,也喜欢脸熟的。这也是人性。这些都是现实,虽然不可靠,但聊胜于无。而最重要的是,极端一点,一个泛泛之辈,也可能被同行硬评出一代宗师来。正如谎言被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一样。而他就自己享受这样的殊荣了,就像皇帝的新装,只要没人说破,自己享受就是!随后名利就都来了。当事人会强烈感觉到这两个字:舒服。而“秘诀”大抵就四个字“投其所好”,这个“其”,当然指的是别人。那么,究竟何种评价能达到客观准确公正呢?时间。对,是时间啊,时间可以让一切假的东西现出原形,也可以使真的东西不再雪藏而逐渐显出光芒。但毕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长到什么程度,至少是生命长度的n+1倍!盖棺往往不能定论,人与棺俱朽才有可能。这种漫长时间的沉淀,谁也等不起。主张现世享乐的人,肯定会尽可能地折腾,尽快让使自己舒服一切条件“变现”,只有尽快变现,才能在短短的人生中“提现”。至于死后如何,管他那么多!

      无神论的可怕就在于此。信仰会迷失,唯物唯物,其实约等于唯利是图。

      这个通过书法现和变现的过程,往往构成一大波写字人的人生。说得直接点,用貌似非功利的高雅笔墨,实现功利化的世俗目的。人非圣贤,趋俗正常。也无需自标高尚,扣问一下自己的本心,我相信很多人会点头称是的。

       所以,我以为,当代几乎不太可能出现真正的书法大家,哪怕技术精熟,最多也只是“匠”而已。但真正的艺术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投入,而且正如康德所论述的,要无目的,非功利。如果艺术沦落到“挣报酬”,就不是艺术了。
      回过头来,简单说下书法的所谓“技术派”,把书法技术进行极致化的操练与呈现,这种工匠精神和执着态度令人尊重。而书法的技术性的最主要呈现方式往往就是已定格在纸上的字,那些线啊、面啊、笔力啊、章法啊、墨色啊,诸如此类。这些诉诸视觉的笔墨显现,给同行和瓜众们留下足够的品评空间,从而为这些字迹赋予一些新的价值。书法作品的附加值越高,作者的实惠和舒服度也就越大。那么,为了自己更舒服,就会首先在技巧上做到“无懈可击”,让说负面话的人尽可能闭嘴。但问题是,用笔技巧越强越过硬就一定意味着作品的艺术价值越高么?显然,这里应该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技术可以到达峰顶和极值,是个常量,但艺术是不封顶的,艺无止境,是变量。除非是伪艺术。卖油翁倒油不沾铜钱的小孔,小孔可以不断变小,但总有个极值,那就是不能封死。馆阁体的书写技术已相当精熟,大概也快到了极值的临界点了。这些都是技术而已。与艺术相关,但未必是正相关。技术上的无懈可击就会实现艺术的完美吗?完美的书法作品不允许存在技术的硬伤么?或者反问,如果一件作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是不是恰恰说明其是雕琢所致,而非真情流露?祭侄稿已响亮地给出了答案。断臂的维纳斯也在告诉我们,残缺也是一种美,甚至是大美。反而战战兢兢充满机心的奇技淫巧,任何时候都与美绝缘。凡高的艺术震撼心灵,感动得多少人内牛满面,但你未必真能发现其中有多少高妙的令人无法企及的绘画技巧。你也可以画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但又有什么意义呢?毕加索晚年画的那头牛,几根线支着,你画得未必比他差。你也可以跟杜尚一样把小便池搬到展厅。这些你能做到,但还是艺术吗?弘一临终前所书的“悲欣交集”,让人感到生命的苍凉与凄美,但这几个字究竟有多少笔墨技巧呢?究竟是结构好还是章法好呢?你能说清楚么?接下的问题,凡高、达芬奇感动了世界成百上千年,但会为卖油翁倒油而涕泪横流么,你会为馆阁体的精湛技巧而手舞足蹈么?技术,最多使人感叹、赞叹、甚至惊叹,但永远不会使人感动,更不会产生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末了一句话,如果写的字仅限于技巧的展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别人呢?秘密在于,感动不重要,收集足够多的感叹、赞叹和惊叹就足以使作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足以让自己舒服很多年。还是值的。这其实是成功人士的终南捷径。书写的另一面,直接切入本心的书写是什么样的呢?主要是享受书写过程的本色书写,真诚真实书写,强调本我与本真,法心,法自然。有我无人,有己无他,有心无利,也许是另一种书写状态吧。限于篇幅,下次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聊聊吧。